• RMMH週記(2015/10/17):生命的抽屜

    A+ A-
    這篇文章本來是投稿用的,但是由於沒獲得錄取,就發到這邊來了
    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往下閱讀~


      通常我們需要容納、或者收納物品時,會尋找一個空心的形體,其具有一個預備好的空間好讓我們儲放物品,而當物品放進去的同時,其容 量也隨之減少;這樣子的形體以長方體最為常見,有的還會有一片形體來負責把缺口蓋住,以隔絕外界,如果這個負責蓋住缺口的形體在在側面,大都稱為櫃子,若 在上面,大都稱為箱子,而也有人以盒子稱呼之;它們的稱呼並不是絕對,端看個人而異;如果有需要還可以上鎖,以免他人竊取。

    然而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空心的形體,它沒有辦法像櫃子、箱子、盒子般獨自存在,必須在自身之外還有其他形體包覆,也不需要有一片形體來負責把缺口蓋住,更 有著嚴格的設計要求:「其中兩邊必須保持平行」,櫃子、箱子、盒子不用拘泥於這一點,但它需要,並且外部設有把手,能夠以手拉出或推入。

    它,就是抽屜;抽屜是個神奇的設計產物。

    從文字方面來看,「屜」這個字難以單獨使用,乍看之下似乎是已被淘汰的字眼,不像櫃箱盒一樣常見;比如說加上木這個字在前面,就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字眼:木櫃、木箱、木盒,然而誰會以「木屜」來稱呼一個以木頭為材質的抽屜?大家都知道櫃子、箱子、盒子,但是看過「屜子」這個字眼嗎?前面所提到的木 屜,稱之為「木頭抽屜」或「木抽屜」的話反而還比較清楚,如果換成鐵等其他材質,結果也是一樣的;因此我們可以說,「屜」離不開「抽」單看「屜」,很生 澀,但是「抽屜」一詞,卻又是那麼地親切常見。

    而以功能方面來講,抽屜也有其奇特之處。當我們打開櫃箱盒的時候,裡面的東西是不動的;抽屜不一樣,當一打開抽屜,裡邊的東西也隨之而動,絕不會違反物理 定律地留在原地。雖然前三者與抽屜取物的行動不外乎二個步驟:1.打開,2.拿取,但是在第一個步驟當中、抽屜打開的同時,物品也離我們更近、更好拿取─ 「打從一開始,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」,抽屜這份高互動性的功能,是櫃箱盒所無法企及的,是以為何抽屜被大量地運用在文書作業當中。抽屜,具有不可取代性。

    抽屜具有很高的群組兼容性,吾人可以將一個抽屜組給分門別類、貼上不同的標籤,好將各種器物整理歸納,當需要使用時,僅需進行抽拉的動作,器物的存取便近 在咫尺,甚至設計得比較專業的抽屜,還會預先設定好內部空間的格局使之更加容易應用,夾雜著滿滿檔案夾的抽屜,便是最好的見證;鎖頭也是其基本配備,用以 保護具有機密性質的資料,以避免他人隨意窺視,維護人事物的安全。

    而我們的大腦,在心理學家的眼中也是一組抽屜,專門用來處理資訊,抽屜比起櫃箱盒更能用來形容大腦,乃因它的設計性使然。一個具有高度效率的大腦,就像個 龐大且靈活的抽屜群組,儲藏了許多豐富的檔案資料,當需要儲存提取時,便能馬上定位、抽拉。具有這種頭腦的人,其能力展現在言辭流暢、思慮清晰、行事明 快、英明果斷、具高度工作效率等。而一個頭腦不靈活的人,可能會有不善表達、言談吞吐、猶豫不決、行事拖拉等情況,有如長久未使用的抽屜,當想到要使用時 卻早已蛀蝕、生鏽了,費了好大力氣拉開,卻發現裡面的資料也隨著時間而風化了。所以抽屜除了儲放資料以外,還需要進行歸納建檔、甚至上油保養,才能夠在需 要時立即派上用場。從一個人使用抽屜的態度、整齊與否,便可看出該人大腦的工作形態,更能從其洞見管理的哲學。

    被世人譽為天才的二十世紀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,達利(Salvador Dali),在其詭譎又魔幻的豐富作品當中,有一系列便是以「抽屜。為主題。這些抽屜有的是關起來的、有的半開、抑或全開,內容空無一物、雜亂或整齊也 好,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:從生物身上─人類的身上拉出來,儼然把人體給當成容器似的,誠然不可思議,尤其以女性居多。對於此點,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(S. Freud)認為這些抽屜是女性私密的象徵,也代表了人的潛意識,其並非用以儲藏實物,而是儲藏潛意識的空間,同時體現了超現實主義藉由解構、重組具體事 物,進而描述抽象概念的手法。但達利本人自有主張,他認為,人類生來便對於未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,同時也抱持著一種畏懼的心理,在雙雙驅使下點燃了人們心 中對於打開抽屜的渴望,希望瞭解裡面有什麼,迫不及待一探究竟,唯有打開抽屜,好奇心與畏懼心才能同時獲得滿足與舒緩。達利作品中的抽屜人宛如一絲不掛, 毫無隱私可言,可走近一看,又發覺這些人向前伸出手掌,似乎在訴說著婉拒的呢喃。好似道著:「我的秘密都在這兒了,可是,你真的要接近我嗎?」顯現出了希 望被他人了解,又害怕受傷害的人性矛盾。

    在時間馬不停蹄向前奔馳的過程當中,我們的人生經驗也隨之豐富了起來,洛克藉由白紙來比喻的心靈,也逐漸積累了些許絮塵在心頭。為了有效地收納這些錯綜複 雜的信息,大腦逐漸活化、新生了各種匣子置放它們,並隨著需要而逐漸成為龐大的抽屜群組,在抽拉存取之問群組漸趨龐大,但也因此變得難以全面管理,有些抽 屜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逐漸被冷落、使用頻率漸趨減少,自動上了沉重的咖鎖,甚至逐漸萎縮,終而消失。而這些抽屜特別無法作用的情況,有嬰兒失憶症與阿茲海 默症兩種。

    為什麼我們大都不記得嬰兒時期的記憶?科學上有這麼一說:「因為嬰兒的心智模型尚未建構完全,也就是沒有用以儲存的媒介。」若以時下年輕人所喜愛的電玩來 比喻的話,可以說某人就算玩得再厲害,而且玩到了很後面的進度,可是沒有執行「儲存」的動作,那下次玩的時候還是得從頭開始,直到該人知道如何以及確實執 行「儲存」的動作,進度才會真正地被保留下來,以後再也不用從頭開始玩。抽屜也一樣,它被建構出來後,才有儲存東西的功能:我們的大腦在人生歷程當中逐漸 建構出了各種抽屜,有專門儲存視覺的、專門儲存聽覺的、專門儲存語句等,這些區域彼此分工合作,方構成一個完整的心,讓我們能夠與他人共同分享抽屜裡所蘊 藏的豐富經驗。

    嬰兒失憶症乃肇因於抽屜尚未被建構,而阿茲海默症是對於抽屜的可怕侵蝕。一個人如果有失憶的症狀,可能是因為太久沒打開而卡住、可能是表意識或潛意識地不 想打開、又或者是因外力衝擊而造成機能毀損,比如壓力創傷症候群等,可是阿茲海默症不屬於上述幾種,阿茲海默症是絕望的黑洞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,好像失 去了看守保全似地,任由不法之徒將抽屜給一點一滴地給偷走,今日失去這邊,明日失去那邊,腦袋變得黑洞洞的,數十年來所建立起來的抽屜資料庫─「回憶」將 不復存在,昔日手足形同陌路,逐漸遺忘了世界,也逐漸地被世界給遺忘。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」阿茲海默症雖然仍是絕症,但做為子女的我們至 少仍能做到陪伴患症的父母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。

    不管抽屜裡放了什麼,純粹的資訊也好,生活點滴也好,這些林林總總不管帶給人的感覺是快樂,痛苦,悲傷還是喜悅,都是個體切身經歷的事實,從點連成線、線 交錯成面、又從面構成立體,築成我們的人生雛型,隨著時間巨輪碌碌滾轉連成一串回憶,回憶是一個人的全部,吾人的靈魂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見證,一種生命 的形式。抽屜,不只存放著回憶的點點滴滴、真實且純粹的靈魂、更存放著生命的見證。

    在波光粼粼的生命河流當中,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、各式各樣的事物、各式各樣的資訊,能夠高效收納它們的毫無疑問只有抽屜,抽屜無可取代。有些人只是我 們生命中的過客,而有些人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,我們也會因對象的不同,而選擇打開抽屜的多寡,同時也決定了分享多少生命的份量。在這廣袤無垠的三千世 界,人們莫不追尋能夠完全解放抽屜的彼此,互融生命的真性情,交響你我的人生物語。
  • 2 則留言:

    1. 很具象的描繪,細讀後深覺有趣。
      ----
      說真的,艾克氏大大你的文章詞藻豐富程度已經媲美出書等級了,覺得十分佩服

      回覆刪除